服务详情
以下是骨折模型的综合解析及关键应用场景:
一、模型分类与构建原理
动物实验模型
闭合性骨折模型:通过钝性外力(如钝断头台)精准作用于小鼠胫骨/股骨中段,产生无创面的稳定性骨折,愈合过程主要通过膜内成骨模拟人类修复机制
开放性骨折模型:手术暴露股骨中段后剪切断骨,保留周围血管神经束,适用于感染性骨折研究
临床模拟模型
合成骨模型:采用环保高分子材料仿真实体骨骼解剖结构(皮质骨硬度HB85±5,松质骨孔径200-500μm),支持髓内钉、钢板固定等手术训练
骨折线映射模型:基于CT三维重建(层厚≤0.625mm)数字化匹配胫骨平台骨折类型,辅助Schatzker分型临床教学
二、核心应用场景
基础研究
利用C57BL/6转基因小鼠探究特定基因(如BMP-2)对骨痂形成的调控作用,通过Micro-CT定量分析骨密度变化
评估尺骨茎突骨折对三角纤维软骨复合体(TFCC)稳定性的影响,结合力学加载测试DRUJ旋转功能
临床技能训练
在合成股骨模型(髓腔直径12mm,长度45cm)上模拟髓内钉置入,优化进针角度与骨折复位手法
通过胫骨平台骨折映射模型(PowerPoint矢状面配准)训练骨折线识别与钢板塑形技巧
治疗器械验证
测试新型可降解骨钉(PLGA材料)在合成胫骨模型中的抗扭转性能(扭矩≥5N·m)
对比锁定钢板与普通钢板的应力分布差异(有限元分析误差<10%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