服务详情
以下是肥胖模型的构建方法及研究进展总结,结合当前研究热点与实践需求梳理关键要点与分析框架:
一、主要建模方法
(一)自发性肥胖模型
ob/ob小鼠模型
Lep基因自发突变导致瘦素(Leptin)功能缺失,引发暴食、低代谢率及显著体重增加,伴随高血糖与胰岛素抵抗,广泛用于2型糖尿病机制研究
特点:出生后4-6周即出现明显肥胖,脂肪细胞数量和体积均增加,但繁殖能力下降
(二)饮食诱导模型
高脂饮食诱导小鼠模型(DIO)
采用C57BL/6品系小鼠,投喂60%高脂饲料(含猪油、胆固醇等),25周后体重显著升高,伴随血脂异常(HDL-C、LDL-C升高)及肝功能损伤(AST/ALT升高)
优势:模拟人类代谢综合征病理进程,适用于药物筛选与脂肪肝机制研究
高糖高脂复合饲料模型
通过调整饲料中脂肪(40%-60%)、果糖(10%-20%)比例,诱导胰岛素抵抗与内脏脂肪沉积,建模周期8-12周
(三)基因工程模型
瘦素受体缺陷(db/db小鼠):瘦素信号通路受阻,表型与ob/ob小鼠类似但更早出现高血糖
组织特异性敲除模型:如脂肪细胞Adiponectin敲除小鼠,研究局部脂肪代谢异常对全身代谢的影响
二、模型评估体系
生理指标
体重与BMI:连续监测体重增长率(≥20%基线为肥胖标准),参考BMI动态曲线判断肥胖等级
血糖代谢:空腹血糖(≥7.0mmol/L提示糖尿病前期)、胰岛素耐量试验(ITT)
代谢与炎症分析
血脂谱(T-CHO、TG、HDL-C/LDL-C比值)及肝功能(AST/ALT)检测
炎症因子(TNF-α、IL-6)与外周免疫细胞(NK细胞、巨噬细胞)比例变化
组织病理学
脂肪组织HE染色(脂肪细胞直径>100μm为肥大标志)
肝脏油红O染色(脂滴沉积面积量化)及纤维化评分(Masson染色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