服务详情
以下是干眼症模型的构建方法及研究进展总结:
一、主要建模方法
(一)化学诱导模型
苯扎氯铵(BAC)滴眼模型
长期局部使用0.05%-0.2% BAC滴眼液(每天1次,持续7天以上),通过破坏角膜上皮屏障和减少结膜杯状细胞数量(PAS+细胞减少50%以上)诱导干眼症,伴随泪膜稳定性下降及炎症因子(IL-1β、TNF-α)水平升高
特点:操作简便,周期短(1-2周),适用于药物筛选研究
高渗盐水诱导模型
使用316mOsm/L高渗盐水点眼,直接升高泪液渗透压,3天内诱导角膜上皮损伤及泪膜破裂时间缩短,模拟干眼核心病理特征
(二)环境诱导模型
低湿度+胆碱能拮抗剂联用
将动物置于湿度<30%的环境中,联合东莨菪碱注射抑制副泪腺分泌,2-4周内泪液分泌量减少60%以上,且结膜杯状细胞密度显著降低
蓝光照射模型
每日暴露于450nm蓝光(8小时/天,持续4周),通过氧化应激导致角膜上皮凋亡和泪腺功能障碍,模拟视屏终端相关干眼症
(三)手术模型
泪腺切除术
通过手术切除C57BL/6小鼠眶外及眶内泪腺,术后泪液基础分泌量减少50%以上,荧光素钠染色评分显著升高(>8分)
优势:精准模拟水液缺乏型干眼症,适用于泪液替代疗法研究
二、模型评估体系
泪液功能检测
Schirmer试验(滤纸湿润长度<5mm/5min为阳性标准)
泪膜破裂时间(BUT)测定(<10秒提示泪膜不稳定)
眼表损伤评估
荧光素钠染色评分(0-12分法)与角膜平滑指数检测
角膜厚度测量(超声测厚仪检测角膜脱水程度)
组织病理学分析
结膜杯状细胞密度(PAS染色定量计数)
角膜上皮细胞排列紊乱程度(K14免疫组化染色)
炎症评估
眼表冲洗液中IL-6、TNF-α浓度检测(ELISA)
角膜缘CD68+巨噬细胞浸润程度分析