服务详情
癫痫模型的构建方法及研究进展总结如下:
一、主要建模方法
(一)化学诱导模型
海人酸(KA)诱导颞叶癫痫
脑立体定位注射KA至杏仁核或海马区(大鼠剂量0.2-1μg/μL,恒河猴重复注射0.5-1mg/kg),诱导自发性反复发作(SRS),模拟人类颞叶癫痫病理特征
优势:重现海马硬化及神经元丢失;局限性:急性期死亡率高(15-30%)
匹罗卡品诱导模型
腹腔注射匹罗卡品(大鼠280-350mg/kg)诱发急性癫痫持续状态(SE),潜伏期2-4周后出现SRS,常用于研究癫痫发生机制
(二)基因工程模型
SCN1A突变小鼠
模拟Dravet综合征,携带SCN1A杂合突变,表现为热敏感性癫痫发作,用于钠通道相关药物筛选
CRISPR-Cas9基因编辑模型
靶向敲除KCNQ2/KCNQ3基因,构建钾通道缺陷型癫痫模型,研究离子通道病机制
(三)手术与病灶植入模型
局灶性皮质发育不良(FCD)模型
通过电凝或冷冻损伤诱导大鼠皮质层状结构异常,模拟FCDII型耐药性癫痫病理
杏仁核电点燃模型
每日电刺激杏仁核(频率50Hz,强度0.5-1mA),逐步降低发作阈值,获得稳定慢性癫痫模型
(四)非人灵长类模型
恒河猴慢性颞叶癫痫模型:经皮下储液囊重复注射KA至杏仁核,捕获自发性癫痫发作伴口面部自动症,脑电图显示右侧颞区放电并向全脑扩散
二、模型评估指标
行为学分级
Racine量表评估发作严重程度(Ⅰ级:面部抽搐;Ⅴ级:全面强直-阵挛发作)
电生理监测
视频脑电图(vEEG)检测发作间期癫痫样放电(IEDs)及发作期放电模式
硬膜下电极记录皮层扩散动态
分子与病理分析
海马神经细胞丢失(NeuN染色)及胶质增生(GFAP免疫组化)
单细胞测序解析耐药性癫痫中血管相关基因(如CLDN5)表达异常